行业新闻 2025.09.10
无障碍环境建设,既关系着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也承载着全体群众共享“有爱无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9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之际,哈尔滨市残联携手哈尔滨市民政局、香坊区残联、香坊区民政局、香坊区人民法院、哈尔滨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等单位在香坊区通天街道油坊社区举办了“无障碍环境普法宣传暨共建仪式活动”,正式启动全市基础生活服务机构无障碍环境督导体验行动,标志着哈尔滨无障碍环境建设迈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阶段。
政策引领:以法治力量筑牢无障碍环境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法律,其核心在于构建“通用设计、包容共享”的社会环境。哈尔滨市积极响应律法精神,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残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无障碍环境不是少数群体的“特权”,而是全社会共享的“公共品”。我们将以法律为准绳,推动无障碍设施从“有”到“优”、从“达标”到“贴心”的跨越。
活动现场,香坊区人民法院法官解读了法律有关条款,指出法律明确规定了无障碍设施“五同步”原则,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并首次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无障碍纳入强制规范。公共服务机构须提供语音、大字、盲文、手语等信息交流服务。这一解读为无障碍环境督导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多方联动:构建“督导--整改--提升”闭环机制
为确保此法有效施行,哈尔滨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与黑龙江省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哈尔滨市济困志愿者协会分别签署《无障碍环境共建协议》,组建由“残疾人代表+专业社工+志愿者”构成的10支督导小分队,对全市5个主城区30家基础生活服务机构,即:电信营业厅、水电燃气缴费大厅、公交枢纽站等,开展常态化督导。活动中,市残联领导宣布督导活动正式启动,为督导志愿者代表授旗,并就督导活动提出要求:督导不是“挑刺”,而是通过专业力量推动服务升级,使无障碍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不断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
科技赋能与全民参与:打造无障碍环境建设“尔滨样板”
近年来,哈尔滨市以“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硬件达标”向“服务贴心”升级,极大提升了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全国率先编制“无障碍系统化专项规划设计”和“信息无障碍专项规划设计”2个导则,全面开启无障碍城市建设,实施中央大街、音乐公园等重点景区无障碍改造、创建保利城小区等无障碍社区。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12家三甲医院引入智能手语翻译设备、30台公交配备智能语音导盲助乘系统、群力音乐公园实现1.5公里无障碍语音导引。发起“随手拍”活动,市民可通过“哈尔滨数字城管公共服务平台”上报盲道破损、设施缺失等问题,累计处理反馈问题1200余件。2025年,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累计改造近万户,真正实现“从家门到社会”的无障碍衔接。
未来,哈尔滨市残联将持续以法律为纲、以行动为笔,与社会各界共绘“无障碍·共未来”的温暖画卷。将无障碍理念纳入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考核体系,推动形成“规划-建设-督导-提升”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