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25.08.05
助行器的功能与重要性
在人生的旅途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伤病的困扰,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行走的自信与自由。然而,助行器的出现,为众多人提供了重新站起、迈步前行的力量。它不仅帮助我们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更让我们重获了行走的信心与生活的自由。
助行器,这一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身体平衡并助力行走的器具,旨在降低使用者摔倒的风险,同时提升其行走的稳定性。
▲ 适用人群
助行器适用于老年人、下肢残疾者、术后康复者和特定疾病患者。首先,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适用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骨骼中的钙质也会流失,这常常导致他们出现腿脚不便和步态不稳的问题。助行器能有效地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平衡,降低摔倒的风险,同时提升行走的稳定性。
其次,下肢残疾者或腿部功能障碍的人也是助行器的适用对象。这类人群可能因为疾病、事故或先天原因而无法正常行走,助行器则能帮助他们实现移动和行走,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术后康复者同样需要助行器的帮助。在腿部、髋关节、膝关节等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借助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以逐渐恢复腿部力量和关节功能。同时,助行器还能减轻受伤部位的负担,促进患者的康复。
另外,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平衡失调和肢体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行走能力,而助行器则能有效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平衡,提高行走的安全性。同时,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骨骼变得脆弱,使用助行器可以减少骨骼所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骨折等意外的风险。
02助行器的分类与使用
▲ 手杖的使用
手杖,包括单脚手杖和四脚手杖,是拐杖中最为轻巧且灵活的选择。然而,由于其稳定性相对较差,它更适合那些平衡和步行能力较强的使用者。特别是四脚手杖,其增大的支持面使得它在稳定性方面相较于单脚手杖更胜一筹。
手杖使用技巧包括握持位置、步行与上下楼梯技巧。注意:在图中,患侧腿以蓝色进行标记,而手杖则被放置在使用者的健侧。手柄高度:当身体保持直立,双手自然垂在身体两侧时,从手部横纹处量起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手杖的支点应摆放在健侧脚边约15厘米处,这是手杖使用的基础姿势。在平地行走时,建议初学者遵循三步走的顺序:首先移动手杖,接着迈出患肢,最后走健肢。随着对手杖使用的熟悉,可以逐渐过渡到两步走:手杖与患肢同步前进,再迈出健肢。对于上下楼梯,则需分别注意:上楼时,手杖先行,紧接着健肢踏上楼梯,最后迈出患肢;下楼时,同样遵循手杖先行的原则,但顺序相反,即患肢先下,再迈健肢。
▲ 肘拐与腋拐
肘拐和腋拐是手杖的两种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适用场景。使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手腕和手臂力量,以及上肢各关节的稳定性,才能有效地使用这两种手杖。对于需要减轻下肢负重的人来说,这两种手杖都是非常合适的选择。腋拐由于其结构特点,能够支撑更多的身体重量,而肘拐则以其轻便灵活的特性受到青睐。在选择时,需要根据个人的需求和身体状况来挑选合适的高度。
单拐步行技巧:将拐杖置于健侧,步行时应遵循以下顺序:先伸出拐杖,紧接着迈出患侧腿,最后健侧腿跟上,以保持平衡。双拐步行技巧:在步行时,首先将双拐与患肢同时伸出,然后紧跟健侧腿的迈出,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请注意,患肢在此过程中需承担部分体重。
▲ 助行器(四脚与滚轮)
助行器旨在支撑人体重量、维持重心稳定并辅助步行,特别适合下肢功能受限者及老年人使用。四脚助行器因其稳固的四足设计,能够承受更大的身体重量,提供更稳定的支撑;而滚轮助行器则适合上肢力量较弱的使用者,其滚轮设计使得移动更加轻松。
高度的调整:手柄高度应与股骨大转子高度相一致,即站立时手臂自然下垂时,手腕横纹应与地面平齐。双脚位置需注意,确保在步行及站立时,双脚始终位于四脚助行器的框架之内。
使用助行器时,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即先移动助行器,再迈出患肢,最后迈出健肢。使用要点详解:患者需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随后双手同步举起助行器,并向前方迈出一步,距离约为25至30厘米。接着,患肢在抬高后迈出半步,其位置大约在助行器横向中线的稍后方。之后,患者应伸直双臂以支撑身体,并迈出健肢,确保健肢与患肢保持平行。最后,按照以上步骤不断重复,即可实现前进。
请务必遵循这些助行器的使用要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活动。对于正在使用助行器的您或您的家人来说,遵循正确方法至关重要。
四脚助行器提供稳定性,而滚轮助行器更便于移动,适合特定人群。通过使用合适的助行器,您的家人可以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享受更加从容和安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