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博会
关闭
<返回
与50,000专业买家共赴中国最大的福祉康复盛会

行业新闻

展位申请 观众预登记

“辅具进校园”活动回顾 | 促进辅助器具科学应用,圆残疾儿童上学梦

行业新闻 2022.10.27

 

辅助器具是残疾人克服障碍、改善功能、提高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和党的二十大“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总要求,推动落实中国残联、教育部2022年8月9日印发的《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促进辅助器具的科学应用。

 

由浙江工业大学心理与辅具技术研究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辅具进校园”高峰论坛于2022年10月14日和21日成功线上举办共吸引全国5万余名普特教育工作者参加。

 
 
 
 
 

 

普特教育工作者热情参加,纷纷点赞 

 

滑动查看更多

 

滑动查看更多

 

 

 

行业专家精彩发言,干货满满 

 

 

邓猛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 院长

邓猛教授主持了论坛。他指出,通过辅具可以保障各种障碍类型孩子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可以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具能助力教育公平、一个都不能少目标的实现。

邓猛教授指出,辅具具有普适性特点,能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单指高科技产品,还包括学校教师发挥智慧动手制作的产品。邓猛教授强调,辅具应具有通用性的特点,要通过标准化、多样化的设计,让更多的人能通过合理便利的方式从辅具中受益。辅具应体现出专业性,在特殊教育领域应利用科技前沿技术和成果,针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需求进行辅具的科学设计、创新改进。辅具应体现适宜性,要使辅具与环境、课堂、学生相适应,要使辅具与学校课程、文化同步发展。辅具还应是辅助性的,而非主导性的,教师要善于灵活利用辅具更好地支持和辅助教学,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邓猛教授强调,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游戏中、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中恰当运用辅具,要做到辅助而非代替、促进而非干扰、支持而非负担、主动而非刻板、灵活而非程序、简明而非复杂,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王红霞 主任

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

作为活动主办单位之一,王红霞主任在活动课例点评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辅助器具是推进特殊儿童享有高质量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种个性化的支持,与一人一案、个别化支持、课堂教学等密切相关,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王红霞主任指出,此次活动的课例非常精彩。几节课例各有千秋,有的教师用自制的辅具,有的用购买的现成辅具,还有的是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资源,真正体现了辅具的合理便利。同时,这些辅具的设计和使用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尊重了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了每个学生不同的支持,切实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避免了因为照顾个别学生的需求而忽略其他学生的需求,有效辅助了教学的顺利、高质量开展。

 

徐云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健行特聘教授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议题:《辅具进校园——兼论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

      徐云教授指出,特殊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保健、康复、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窗口。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根本。

       徐云教授指出,从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到党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高度重视。此次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徐云教授指出,辅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远程使用的电脑、唱歌使用的麦克风、吃饭用的勺子与碗、老年人使用的拐杖等。2022年8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印发的《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了《“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同时也为“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选择辅具时不是越贵越好、越有高科技含量的越好,而是要重视残疾儿童这个主体以及辅具的功能,合理地运用适合残疾儿童的辅具,保障他们上好学。

 

 

 

 

 

 

 

丁勇 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

议题:《推进辅具进校园的原则、目的和意义》

丁勇副理事长指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辅具进校园,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高度重视、关心和爱护,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焕发特殊儿童生命精彩,具有特别而重要的意义。

丁勇副理事长指出,推进辅具进校园,首先要坚持公平原则,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推进辅具进校园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努力通过校园辅具的适配和广泛适用,帮助特殊儿童改善和代偿功能,减少活动受限和参与受限,为他们提供必要而适合的生活、学习支持,创设最少限制环境,以使更多特殊儿童借助辅具支持进入学校圆上学梦,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推进辅具进校园是保障特殊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是确保特殊儿童一个都不落下、促进他们走向共同富裕的政治任务和重要措施。

其次,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辅具进校园要以儿童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积极将辅具进校园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实施结合起来,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德育中,要充分运用辅具,培根筑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智育中,要善于根据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及不同需求适配和使用辅具,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积极性;在体育中,要通过体育锻炼和辅具的应用,帮助学生改善功能、强壮体质,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在美育中,要着眼于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使用辅具,不断提高学生做人的尊严和情感的丰富性;在劳动教育中,要通过劳动工具的辅具开发和生活能力教育等内容相关的辅具适用,促进特殊儿童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育人,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赋能提质,这是辅具进校园的根本目的,也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再次,要坚持适宜原则,努力使每个特殊儿童都焕发生命精彩。推进辅具进校园要基于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儿童的个性差异及特殊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其一,在辅具适配和教学理念上,要坚持“适宜的才是最好的”理念,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及需求,促进功能改善和适性发展。其二,要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课程教学适性调整与辅具适配的深度融合。在课程上,要根据学习通用设计原理和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借助通用设计替代、变通等策略和辅具的综合使用,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切性;在教学上,要更多地通过自制学具、教具、辅具助力启发式教学,提高特殊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并根据儿童发展多样化需求,以个性化辅具适配推进个别化教学,不断为特殊儿童克服学习困难提供“脚手架”。其三,要将辅具适配与教学评价改革结合起来,努力通过辅具进校园助力更加适宜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改革,推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最后,要坚持合理便利原则,促进特殊儿童充分融入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推进辅具进校园,就是要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智慧校园、辅具适用和学校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为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合理便利与各种支持,帮助他们更加充分平等参与学校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一是要借助辅具进校园之机,在学校和全社会广泛进行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全体公民对残疾人尊重、关爱、认同、接纳和包容的意识,努力消除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等对特殊儿童参与的障碍,创设友爱互助共生的学校文化环境,促进特殊儿童在心理上实质性融入课堂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中。二是要将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推进辅具进校园结合起来,努力在学校所有地方、各个环节和学校育人工作的每个方面提供合理便利,促进他们在学校物理空间上无障碍学习和生活。三是要加强立法、政策、财政、专业人员配备等支持保障,形成辅具进校园的规范、导向和动力机制,加快辅具进校园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促进更多特殊儿童依托辅具支持充分平等地融入社会,共享现代化的幸福生活。

 
 
 
 
 
 
 
 
 

赵斌 副教授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 院长

议题:《通用设计介绍》

赵斌副教授指出,辅具即辅助工具。辅具处处存在、人人需要,能起到增能、提效、增信的作用。应秉持通用化设计的原则来设计辅具。赵斌副教授指出,通用设计是一种对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使用者的创造设计活动。一个产品如果能被失能者所使用,就更能被所有人使用。因此,通用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所有人都有差异,所有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障碍。正如美国设计师罗纳德·梅斯所说的:“通用设计不是一项新的学科或风格,或是有何独到之处。它需要的只是对需求及市场的认知(意识),以及以清楚易懂的方法(技术与手段),让我们设计及生产(落实)的每件物品都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每个人使用。通用一词并不理想,全民设计这一说法更准确。设计师应努力在每项设计中加入各种特点,让它们能被更多人使用。”

赵斌副教授指出,通用设计采用单一方案,而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群体,不需要单独设置(与无障碍设计有区别)。通用设计反映了设计者对人的差异及需求差异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赵斌副教授指出,通用设计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公平地使用。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其二,可以灵活地使用。设计需迎合广泛的个人喜好和能力。其三,简单而直观。设计出来的使用方法是容易明白的,而不会受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及当前的集中程度所影响。其四,能感觉到的信息。无论所处环境如何变化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应该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其五,容错能力。设计应该让误操作或意外动作所造成的负面结果或危险的影响降至最低。其六,尽可能地减少体力上的付出。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让使用者有效地、舒适地使用,而不费他们的体力。其七,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尺寸,方便使用者接近使用。设计需要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能够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型、姿势或行动障碍影响。 

赵斌副教授指出,通用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差异、平等参与的理念,为融合教育提质提供了方法、手段、启示,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能,有利于营造适合多样性生物、差异性个体的发展环境,有利于让每个人感受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

 

 

更多相关活动,请持续关注“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

 

 

观众预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