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14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展会已 圆满闭幕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老博会
关闭
<返回
与50,000专业买家共赴中国最大的福祉康复盛会

行业新闻

展位申请 免费领票

科技助残之路:从假肢到外骨骼的革新历程

行业新闻 2025.09.1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行走与触摸一直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事,但对于肢体残疾人而言,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然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希望。从智能假肢到外骨骼机器人,再到智能轮椅和无障碍福祉汽车,这些助行科技成果如同开启自由之门的钥匙,不断解开束缚残疾人的枷锁,让他们摆脱身体的束缚,重新享受自由出行的乐趣,重铸生活的尊严。

 

01科技助残的历史进程

 

▣ 假肢技术的革命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19世纪的“木手铅腿”到如今的仿生肢体,科技一直不断进步,为残疾人提供了突破身体限制的可能。假肢技术的革新见证了科技如何赋予残疾人行动自由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1945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在河北张家口建立了首个公立假肢厂,以满足革命伤残军人的需求。这家工厂以皮革和金属为材料,制作出简易的假肢,帮助众多战士重获行动能力,回归生产与生活。时光荏苒,到了2023年,强脑科技公司利用脑机接口技术,为残奥游泳运动员徐佳玲打造了一款智能仿生手。

 

在2024年的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竞赛中,中国苏州的残疾人徐敏佩戴着一款重量仅为900克的“人机共融型灵巧肌电假肢”,以出色的表现荣获上肢义肢组冠军。这款假肢不仅轻盈且功能强大,还展示了人机共融的先进理念。这些实例不仅展示了科技的力量,更展现了其对生活改变的可能性。

▣ 从木手铅腿到智能仿生手

 

假肢技术的革新让残疾人得以突破身体机能的限制,以更加多元、平等的方式融入社会生活。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假肢不仅在功能上有了大幅提升,更为使用者带来了生活的多样性。例如,中国首位依靠假肢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残疾人夏伯渝,他在一次次更换假肢的过程中见证了我国假肢技术的发展。

 

在智能假肢领域,我国不仅通过“以赛促研”的方式勇攀科技高峰,更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据统计,我国肢体残疾人数量众多,残联积极组织适配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适配指导与补贴。科技的进步不仅在于其技术革新,更在于它能够不断突破人的极限。

 

02外骨骼技术的突破

 

▣ 外骨骼的起源与发展

 

外骨骼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的艺术作品。起初作为蒸汽动力辅助装置的构想,外骨骼技术在现代逐步成为医疗、军事和工业领域的重要工具。1830年,英国插画师罗伯特·西摩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蒸汽动力辅助行走装置的关注,为科研人员带来了灵感。经过多次尝试与突破,外骨骼技术终于在现代成为现实,并在多个领域展现了其强大的实用价值。

 

▣ 外骨骼的应用与未来

 

外骨骼已在康复治疗中体现价值,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外骨骼已在康复治疗中体现价值,未来有潜力在更多领域,如机场和景区服务,实现广泛影响。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因车祸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杨淑亭穿戴AILegs外骨骼机器人完成了火炬传递。此外,外骨骼技术的民用化正在逐步消解医疗和生活的边界,显现出对未来社会积极影响的可能性。

 

03助行科技的未来展望

 

▣ 智能轮椅与外骨骼的普及

 

科技的发展使得智能轮椅和外骨骼设备更加人性化,价格逐渐亲民,促进社会公平。从简单的助行工具到高科技集成装备,轮椅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无数残疾人的生活。例如,B站上的首位残障UP主赵红程,分享自己的轮椅出行日常,成为了许多残疾人的“轮椅使用指南”。

▣ 科技普惠的挑战与机遇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虽然科技带来积极变革,但在偏远地区和不同群体间还存在使用鸿沟,需要进一步努力突破。为了解决这类人群的困境,国家将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并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支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科技的普惠正在逐步打破专利壁垒和商业逻辑的束缚,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社会文明。

展位申请 免费领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