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博会
关闭
<返回
与50,000专业买家共赴中国最大的福祉康复盛会

行业新闻

展位申请 观众预登记

这不仅仅是残疾人的事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热议无障碍环境建设

行业新闻 2017.03.30

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进行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为残障人士等各类特殊人群提供了良好的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然而,从各地情况看,虽然车站、机场、体育馆和图书馆等无障碍设施基本上都有,但部分设施的施工与维护并未达到标准,不少盲道被市民的自行车和汽车占了,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被居民放杂物了,甚至“暂停使用”了。这说明我们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与使用管理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及社会人士在关爱残障人士方面还做得不够。

“无障碍和健全人无关吗?”3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建民委员反过来提问,“如果你抱个娃走路,就会在乎阶梯那几公分的高矮了。”

无障碍环境并非只是残疾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是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采访残疾人委员时,获得的最深印象。

据了解,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和无障碍社区服务。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始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该项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如何“破局”?委员们纷纷支招。

问题厘清:无障碍绝非恩赐

谈起无障碍环境,龙墨委员既兴奋又有点无奈。兴奋的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无障碍事业的发展,好政策不断出台,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无障碍设备,残疾人出行更方便了;无奈的是,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仍待提升。

地铁阶梯边的轮椅传送装置蒙着厚厚的灰尘,长久无人使用;地铁口四个角只有一个角有直梯,为了乘坐直梯,残疾人还要跟健全人“竞争”;盲道被占现象长期存在,不少盲道成为断头路……这些现象都在表明一个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好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更大的问题来自公众层面。去年10月,朱建民参加了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在江苏省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情况”监督性视察,发现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普遍存在认识的“误区”。例如,普遍认为无障碍环境是为了残疾人而建设的,忽略了包括老年人等在内的有特殊需求的更大群体。

朱建民还发现,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往往关注建筑、道路交通无障碍设施,而不重视信息和消费品的无障碍建设,相关方在监督管理、规划设计、建设安装和使用中缺乏标准、规范的依据和指导等。

“无障碍建设不是对残疾人的恩赐,它让全社会都会受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新宪说。

他指着窗外的路口说:“这是一条新修的马路,政府相关部门给它装上红绿灯、画上斑马线,你能说这是对你的一种恩赐吗?不能。保障行人安全是政府管理者的责任,同样,安装盲道与盲人过马路的音响信号也不是恩赐,而是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的体现。”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对社会文明环境的提升,是让城市更美好的一个有力抓手,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看来像小切口,也是个大民生。”王新宪说。

委员支招:促落实、抓标准、会吆喝

比起设备配置等硬性任务,龙墨更关注无障碍建设的“柔软”部分。

“政策不落实,归根结底是意识问题,是社会助残软环境缺失的问题。”她觉得治“软环境”还得用“硬手段”,“要有监督和惩处机制,落实不到位,就要承担责任”。

王新宪告诉记者,残疾人群体有几大类,各自需求不一,因此助残服务要往细处延伸。他今年提了两个提案:一是建议公务员考试中,体检环节应适度调整,为残疾人就业敞开大门;二是呼吁在食品药品里面,增加盲人能够识别的无障碍信息。

“应该在国家层面建立无障碍标准化委员会,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无障碍设施与产品的标准体系。”朱建民说。他还建议加强无障碍标准化的发展规划、法制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宣传与培训工作,加强规划组织实施与监督。

社会倡导也很重要。去年10月,王新宪去安徽省黄山风景区检查无障碍环境建设,恰好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当地导游因车祸成为残疾人,痛感残疾人难以享受祖国大好河山,发起了一个名为“轮椅黄山行”的公益活动。在数百名志愿者的协助下,数十名坐着轮椅的残疾人登上了黄山之巅,饱览绝美风景。黄山景区管理部门表示,要建设全国首个无障碍的5A级风景区。

王新宪心中感动,回来后撰文:有了黄山美、人文美与人性美的结合,天下一定会为你陶醉。

(来源:人民政协网)

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残疾人和老年人用品用具博览会,也是世界第三大福祉博览会。

2017年9月13-15日,福祉展将汇聚全球康复、辅具、养老、健康、福祉、残疾人用品、老年人用品等产业的新技术、新应用,引领产业未来发展,助力企业开拓无限商机。

观众预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