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24.09.23
随着国家和地方持续加大科技助残力度,一批高科技康复辅具技术及产品,帮助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为他们创造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厦门做法,正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前不久的“智能科技辅具产业国际交流对接会·厦门站”,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马文卿提到,厦门聚焦主责,紧跟时代,围绕几大关键推进残疾人康复辅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服务端口不断前移,推进辅具政策与时俱进;二是以高科技辅具为抓手,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三是打通渠道多向发力,扩大康复辅具影响力;四是借助产业协会平台,三方共振提升成果转化。
“ICF评估与训练系统- ASD”系统
为厦门孤独症儿童开展全面的功能评估
2022年底,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引进由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和南京特殊师范学院何侃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ICF评估与训练系统- ASD”系统, 对厦门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情况进行精准评估。
该系统基于ICF(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系统原理设计,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评估类目的筛选设计,根据评估情况智能分类儿童的功能优劣项。是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功能评估工具,基于机器学习模型优化输出个性化训练计划。它从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多方面进行功能评估,帮助治疗师和康复教师全面、动态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功能发展状况和康复效果,更加精准地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设置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更加科学的康复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有效解决了7岁及以上孤独症儿童在功能评估方面的难题,填补了学龄期及大龄孤独症儿童评估领域的空白。帮助健全了孤独症儿童教育科技评估认定机制,落实了国家对于孤独症服务领域科技创新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应用。
护理床
让70多岁的刘阿婆,提高生活质量
70多岁的刘阿婆是一名重度残疾老人,二十多年前因为突发脑血管疾病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无力独立行走,后又二次中风,肢体瘫痪情况更加严重,到现在肢体关节萎缩,常年瘫痪在床;而子女在外打工,生活起居完全依靠年近八旬的老伴照料。
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入户进行辅具适配评估,根据刘阿婆的残疾程度和需求,他们又将轮椅等辅具送上门,康复中心工程科工作人员现场装配了护理床,铺上了防褥疮垫,现场指导家属并演示辅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组装护理床等辅具
经过精准适配,刘阿婆可以通过这些辅具提高生活的质量。刘阿婆眼含热泪,激动地说道:“好,真好!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我们很知足!”
智能导盲帽
让视障人士陈荣嘉,大胆独自出门
陈荣嘉是天生视力障碍,去年他作为首批试用者开始使用智能导盲帽,现在陈荣嘉靠着它,已经可以大胆独自出门了。
这个智能导盲帽,在帽檐处安装有摄像头与红外感应,按下按键,就能实现物体识别,让视障人士能够了解前方的景象。此外,它还能通过后台助手,实时帮助视障人士指路、避障。
陈荣嘉提到,“现在拿着帽子,一戴就出去了。现在出门跟健全人区别不是很大,就是速度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可能5分钟搞定,那我可能要6分钟,多你们一两分钟。”
低位助力车
让双下肢萎缩的林阿伯,可独立移动
50多岁的林阿伯家住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儿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其双下肢萎缩、无法站立行走。他主要靠双手在地上爬行移动,在家中经营一家自行车维修铺养家糊口。
此前,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来到他的家中,经过综合考量,决定为他配置一台低位助力车(家用)。
这是一种由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多年辅具适配经验、针对截瘫等残疾人自主研发的辅助器具,曾荣获“东方杯”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创新设计大赛实用型类三等奖,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这种低位助力车的坐垫与地面的距离只有几十厘米,设置手摇轮等传动装置控制方向与移动。适配该辅助器具后,林阿伯不必他人搀扶即可自行使用,且满足了他的工作需要,方便维修。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高科技康复辅具,真正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在11月28日-30日举行的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现场也将展示各类高科技辅具产品及技术,包括轮椅、代步车、助行器、福祉车、爬楼机、康复机器人、智能假肢、脊柱及关节矫形器等,满足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对日常生活的需求。
11月28日-30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来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
现场体验高科技康复辅具!
▲提前扫码预登记,尽享福祉好物!
图文来源:福建残联、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特区新闻广场等